本碩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富「台日多元文化之溝通與交流」能力的人才。為了深化同學對多語言、多文化裡各語言、文化間之界面的觀察與思辨能力,本碩士班以台、日為中心,理論性、分析性的探討東亞「跨區域間溝通交流」(trans-regional interaction)問題。本碩士班規劃「語言與教育領域」、「社會與表象領域」、「溝通與文化領域」三大領域,並在當中呈現「日本語研究」「台日語言接觸」「台日表象文化」「台日社會交流」等主題。同時為使這些理論的探討能具有實踐性,本碩士班自二年級開始規劃有「與社會實際互動的活動計劃」(目前各項活動計劃的實施狀況請參酌本系網頁)。這些活動計劃皆以學生為主體策劃並進行與社會接軌的各項主題計畫,藉由這些實際的操作讓學生實際經驗多語言、多文化裡的溝通與交流。
- 總論
為何將本研究所的主旨設定為「以多元文化交流為研究對象」?為何本研究所重視「活動計劃」?除了思考與討論上述問題外,更進一步理解研究所課程規劃上的三大領域之內容與意義,同時構思自己打算從什麼樣的角度切入、進行研究。 - 實踐論
本課程以多元文化總論所學的理論性考察為依據,深入理解「活動計劃」。同時,針對交流活動裡實際發生的各種人際關係問題及交流活動實行層面的各種問題進行討論。
本課程的目的是學習書寫學術論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透過課堂講授、發表、討論學習如何尋找題目、搜尋資料、統整概念、建構論文框架等,以準備書寫碩士論文。
語言與教育A-近代語言形成史
以歷史觀點追朔近代語言形成的軌跡,在討論其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義涵的同時,批判並重新審視自身的語言觀。
語言與教育 B -日本語研究
日本語研究,旨在了解現代日語研究的狀況。
首先由教師進行日語研究文獻搜尋網頁及資料和語料庫等研究材料的介紹,並進行文獻導讀,再由修課學生依自己的研究主題或感興趣的領域,選擇共同閱讀的研究文獻,輪流於課堂中報告論文內容。
語言與教育 C -語言與教育
課程中從多元角度探討語言之於人類的功用,並探討現行的第二語言教育、外國語教育的目的與方法應該如何進行。
另外,也閱讀語言教育、語言學習、研究方法相關之論文,理解語言教育的研究課題,重新思考語言教育、語言學習應有的狀態。
語言與教育 D -日本語與語言使用
這門課程先利用日語溝通的實例,從語言意識、語言行動、語言政策、語言教育等觀點去探討「語言使用」這個議題。接著介紹研究語言溝通所使用的社會語言學、心理學範疇的方法,規劃並執行以語言使用為主題的田野調查。
溝通與文化 A -異文化溝通
本課程將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自我與他人、身份認同、語言與非語言、偏見與歧視、群體等傳播的基本理論概念的理解。 然後透過對日本 多語言社會 的案例研究,加深對全球社會中移動的現狀和議題的理解。 透過對多語言社會的案例分析,研究全球化對傳播所帶來的影響。
溝通與文化 B -語言與接觸
人們時常利用語言、文字、聲音等符號進行接觸與交流。在各種型態的接觸交流過程中可發現許多不同語言現象,本課程以台灣、日本為出發點,同時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如:語言行動、語言接觸、語言變化等研究議題)分析與探討社會中的各種語言現象。
溝通與文化 C -翻譯文化論
本課程的目的並不在訓練語言的「翻譯」技巧,而在藉探討「翻譯」這個行為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檢視「翻譯」如何影響或架構各語言族群的現代文化。
溝通與文化 D -社會與溝通
溝通是一種動態、社會互動的歷程,說話者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等,將訊息傳遞予他人或團體。本課程旨在運用會話分析,探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樣貌,研究其語言行為 非語言行為在社會互動中所呈現的特點和影響,以及其潛藏的訊息。
社會與表象 A -近代台日社 會形成史
本課程的目的除了探討近代天皇制國家及其近代社會形成的特殊性之外,亦希望透過對日本近代社會形成的觀察,了解日本在台灣殖民時期的種種政策與台灣近代社會形成的關聯性。
社會與表象 B -表象文化交流論
本課程主要讓學生對表象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種種漸次成型之有關性別、國 族意識、政治・文化・社會議題的概念與影響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透過閱讀專書,輔以作品範例分析,拓寬視野以面對不斷變動、混雜、多元、異質的文化框架。
社會與表象 C -日本語文學論
本課程以閱讀日語文學作品和相關資料、研究論文為目標。探討對象不限日籍作家,也包括不以日語為母語的外籍作家以及台灣、朝鮮等地出身作家。除了近代以後的小說、散文、詩、評論外也分析電影、漫畫、動漫、雜誌、報紙、前近代古文等。
社會與表象 D -近現代媒體文化
本課程以近、現代東亞媒體文化為主題,從文化研究、媒體理論、文學批評、政治理論等多個角度分析各種媒體作品。他們是如何發展起來,創造了什麼樣的陳述,又是如何被接受的?其政治性為何?我們將在課堂上一起討論這些問題。